您好,欢迎来到奋斗网
手机客户端    客服热线:15153391960
我的网校
山东省2006年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题数:32道 试卷类型:混合 年份:2017
若本套试卷含有主观题,针对主观题请自行参考解析评分
单项选择题(共6道题,每道题分)
1
[单选题]<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一、【单选题】</span></strong><br/></p><p>1.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号是(     )</p>
A 香山居士
B 柳泉居士
C 六一居士
D 东坡居士
E
F
回答:参考答案:1
解析:<p style="text-indent:28px;text-autospace:ideograph-numeric;line-height:24px">识记类试题。古代作家多以字、号行世,所以字、号是古代作家作品中应该识记的文常识之一,本题中,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清代小说家,别号柳泉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诗人,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字水叔,宋代散文家,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另外,还有一些特别熟悉的文人字号需要大家熟记,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等等。<br/></p>
1
[单选题]<p>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用了(     )</p>
A 对比手法
B 比喻手法
C 拟人手法
D 象征手法
E
F
回答:参考答案:1
解析:<p>理解类试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以乐景衬哀情,情景反衬,在情景的对比中表情达意。另外,细心的考生会发现,本题实际上正好给第4题提供了答案,这属于命题上的疏误。</p>
1
[单选题]<p>3.《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始皇的奏章,属于(     )</p>
A 应用文
B 议论文
C 说明文
D 记叙文
E
F
回答:参考答案:2
解析:<p>理解类试题。从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方面,我们可以分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几种。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一般可分为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两类,记叙文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叙文记叙的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记叙文的种类有:新闻、通讯、传记、回忆录、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说明文是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能等内容的文章。常见的有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p><p>议论文是以议论的方式,表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一类文章。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和结论,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议论文中提出并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叫立论;证明别人的论点是错误的,叫驳论。</p><p>应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用的文体,包括书信、计划、报告、合同、总结、说明书、申请书、证明书、便条、条据(借条、领条、收条)、通知、启事等等。</p><p>《谏逐客书》一篇,开篇摆出作者自己的观点,以下几段即从不同角度予以论证,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应属于议论文。</p>
1
[单选题]<p>4.《诗经》中的诗原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根据(     )的不同分为风、雅、颂。</p>
A 音乐
B 艺术体裁
C 思想内容
D 创作时间
E
F
回答:参考答案:1
解析:<p>本题属于对《诗经》文学常识的考察。《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一般认为是由于音乐方面的不同特征。《诗经》中的“风”,收录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地区的诗歌160篇,多是民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从题材内容上看,《诗经》中的诗有下面几种不同内容,但不是严格的分类:</p><p>一、祭祀诗与史诗。内容以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为主。《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周族发样的历史,具有史诗特点。二、农事诗。主要描写农业活动。代表作品如《豳风·七月》。三、燕飨诗。描写贵族聚会宴饮的场面,表现对敦亲睦义的重视。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等。四、怨刺诗。针砭时弊,感时伤世。《小雅·节南山》《魏风·硕鼠》、《王风·黍离》等皆为名篇。五、征役诗。以战争、徭役为题材,抒发对征调无度的不满,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充满恋土怀人的情绪。基调是忧伤哀怨的,也有格调比较昂扬的作品。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六、婚恋诗。《诗经》中写的最多的就是婚恋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诗经》中抒写了婚恋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情景,各种情感。艺术表现真率自然,真挚动人。如《周南·关雎》、《周南·桃天》等等。</p>
1
[单选题]<p>5.关于《招魂》的作者和立意,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司马迁说(     )</p>
A 屈原招怀王
B 屈原自招
C 宋玉招屈原
D 怀王客死秦国后屈原借招魂以表哀思
E
F
回答:参考答案:4
解析:<p style="white-space: normal;">理解类试题。该题相对偏难,考査知识点较偏,属于考试大纲三十五篇以外的内容。屈原招楚怀王考生较难作答。关于《楚辞》的《招魂》一文,其主题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屈原招楚怀王亡魂;二、屈原招怀王生魂;三、屈原自招生魂;四、宋玉招屈原亡魂,司马迁认为其作者是屈原,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史记·屈原列传》)《招魂》的主题,《史记》中并无明确表述。</p>
1
[单选题]<p>6.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     )</p>
A 《永别了,武器》
B 《老人与海》
C 《丧钟为谁而鸣》
D 《太阳照常升起》
E
F
回答:参考答案:2
解析:<p>识记类试题。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家。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这是他晚年的力作,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1954年,海明威以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p>
多项选择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判断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问答题(共26道题,每道题分)
[问答题]<p style="white-space: normal;"><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二、【<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填空题</span>】</span></strong><br/></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7.1933年艾青因发表(               )而驰名文坛。</p>
解析:<p>《大堰河——我的保姆》</p><p>解析:识记类试题。《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品,该作品收入其诗集《大堰河》中。本题属于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题。</p>
[问答题]<p>8.“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             )的评价。</p>
解析:<p>《史记》</p><p>解析:识记类试题。《史记》是一部史学和文学价值都很强的作品,鲁迅的评价正是着眼于这两个方面。在专升本的《大学语文》考试中,《史记》的考察频率较高,作为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的体例、篇目数量等常识也需要熟记。本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题。</p>
[问答题]<p>9.《左传》是第一部系统而详细的(        )史学著作,也是史传文学作品。</p>
解析:<p>编年体</p><p>解析:识记类试题。如果更严密一点说,《左传》是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从体类上分,史书可以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以及纪事本末体。《春秋》、《左传》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史记》、《汉书》等是纪传体,《通鉴纪事本末》等是纪事本末体。本题属于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题。</p>
[问答题]<p>10.《采薇》:“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p>
解析:<p>杨柳依依</p><p>解析:识记类试题。《采薇》一篇要求全文背诵,该题即是对课文内容熟悉程度的考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传颂千古的名句,情景交融,不但要熟记,更要注意其艺术手法。本题属于经典作品名句考察类试题。</p>
[问答题]<p>11.(     )是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p>
解析:<p>《牡丹亭》</p><p>解析:识记类试题。明清传奇作家中,汤显祖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牡丹亭》与《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并称“四大传奇”。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还魂记》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和以“意趣神色”为主的创作主张也值得注意。本题属于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题。</p>
[问答题]<p>12.《京华烟云》是现代著名作家(       )的作品。</p>
解析:<p style="white-space: normal;">林语堂</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解析:识记类试题。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论语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译介到国外去的翻译家。《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品,是用英语创作的,后被翻译成汉语出版。本题属于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题。</p>
[问答题]<p>1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     )的文学主张。</p>
解析:<p>白居易</p><p>解析:识记类试题。白居易是中唐代表诗人之一,以他和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是中唐重要的文学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于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是“新乐府运动的纲领。中唐另一个重要的文学运动就是“古文运动”,其主将是韩愈和柳宗元。本题属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类文学常识题。</p>
[问答题]<p>14.赫克托尔是荷马史诗(    )中的英雄人物。</p>
解析:<p>《伊利亚特》</p><p>解析:识记类试题。《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典范之作,其重要性等同于中国的《诗经》。《荷马史诗》包括两部作品:《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阿契里斯(或译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是《伊里亚特》中的两个英雄人物,也是《伊里亚特》中的主要人物。本题属于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题。</p>
[问答题]<p>15.胡适给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生的赠言是(       )。</p>
解析:<p>“不要抛弃学问”</p><p>解析:识记兼理解类试题。胡适给毕业生的赠言一共有三篇,分别是《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怎样才能不受人惑?—给北大哲学系1931年毕业生的临别赠言》以及《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最后一篇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中有收录,考生比较熟悉。但这里所考查的内容则难免让考生一头雾水。为方便起见,这里附上胡适的《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全文:</p><p>诸位毕业同学:</p><p>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p><p>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p><p>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p><p>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p><p>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p><p>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p><p>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贵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p><p>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p><p>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p><p>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p><p>(民国18年6月25日)</p>
[问答题]<p>16.张若虚的诗作(             )是千载传诵的杰作。</p>
解析:<p>《春江花月夜》</p><p>解析:识记类试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最优秀的诗歌作品之一,曾被后世评价为“孤篇盖全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春江花月夜》至今传诵的名句多,应注意名句填空之类的试题;另外,该诗的“暗示”等艺术手法也值得详细分析掌握。本题属于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题。</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三、【<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词语解释</strong>】</strong></span></p><p>17.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燕昭王求士》)</p><p>     市:</p>
解析:<p>买</p><p>解析: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的考察。在古代汉语中,“市”作动词用时,有“交易、商品买卖”的意思,如“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买”的意思,再如:“窃以为君市义。”(《战国策·齐策》)“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乐府诗集·木兰诗》)“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另外,“马今至矣”中的“今”也是应该注意的,意为“将要”。</p>
[问答题]<p>18.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燕昭王求士》)</p><p>     期:</p>
解析:<p>一周年</p><p>解析: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的考察。“期”读作时,有“一周年、一整月的意思,如“期年”“期月”“期服”(古代丧服名,要穿一年)。</p>
[问答题]<p style="white-space: normal;">19.可怜光彩生门户。(《长恨歌》)</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可怜:</p>
解析:<p style="white-space: normal;">可羡</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解析: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的考察。“可怜”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1.值得怜悯。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2.可爱。《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3.可羡。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4.可惜。卢纶《早春归整屋别业却寄耿拾遗》诗:“可怜芳岁青山里,惟有松枝好寄君。”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可怜无益费精神,有似黄金掷虚牝。”</p>
[问答题]<p>20.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晏列传》)</p><p>     欺:</p>
解析:<p>占便宜</p><p>解析: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的考察。在古代汉语中,“欺”的最常用意就是“欺诈、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这里实际上就是用它的本意。“欺鲍叔”即是“占鲍叔的便宜”。</p>
[问答题]<p style="white-space: normal;">2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苟得:</p>
解析:<p>苟且获得、苟且偷生</p><p>解析:“苟得”中的“苟”意为“不正当的、苟且”,“苟得”就是“苟且获得”。该题干的句子出于《孟子·尽心上》,即中学课文《鱼我所欲也》中的句子,这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中没有选入。《鱼我所欲也》中的片段如:“鱼,我所欲(欲:想要,喜欢。所欲:喜爱的东西)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四、【<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翻译</strong>】</strong></span></p><p>22.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p>
解析:<p>臣从记载上了解到则天皇后执政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处以死罪,同时在他家乡立牌坊表扬他,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办法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我个人认为他这个建议是错误的。</p><p>解析:这是柳宗元《驳复仇议》中的句子。这里有两个要点需要注意,其一,文言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做被动句。</p><p>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基本格式:</p><p>(1)用“于”字表被动。如:“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p><p>(2)用“见”字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p><p>(3)用“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p><p>(4)用“受…………于…………”表示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p><p>(5)用“为”字表被动。如:“吾属今为之虏也。”(《鸿门宴》)“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p><p>(6)用“为…………所…………”表被动。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p><p>(7)用“为所…………表被动。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p><p>(8)用“被”字表被动。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其二,词类活用。如“手刃”、“旌”等。“刃”本义指“刀的锋利部分”,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杀死”,“手刃”即“亲手杀死”;这一用法又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旌”的常用义指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这里用作动词,意为“表扬”。</p>
[问答题]<p>23.艾青所赞美的“光”既是自然界的光,也具有人文社会内涵,后者主要指什么?</p>
解析:<p>科学、民主精神,为自由和理想所进行的斗争,美好的理想和光明前途等内容。</p><p>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意象象征意义的理解。艾青《光的赞歌》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诗热情讴歌了“光”,但在诗人这里,光不只是指某种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光”的象征意义,诗中所歌颂的“光”,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成为丑恶与愚味的对立面,成为真、善、美的化身。诗人正是通过对光的赞美,热情讴歌了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人类理想的永恒追求。</p>
[问答题]<p>24.《长恨歌》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玉环)的爱情悲剧,长诗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p>
解析:<p>前半部分主要讽刺唐玄宗李隆基荒淫误国、昏迷不悟;后半部分歌颂他们真挚的爱情,以及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p><p>解析:本题考査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白居易《长恨歌》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诗以“长恨”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悲剧结局。诗人从反思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对“汉皇重色”误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对李杨的纯真爱情进行了歌咏。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前半部分主要讽刺唐玄宗李隆基荒淫误国、昏迷不悟:后半部分歌颂他们真挚的爱情,以及唐玄宗和杨贵妃相互的深切思念。</p>
[问答题]<p>25.席方平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p>
解析:<p>席方平是一个不畏强暴、不怕挫折、克服困难,勇敢的同贪官污吏进行斗争的形象。</p><p>解析:本题考查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与总结。《席方平》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篇目,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席方平》一篇,通过叙述席方平的灵魂到阴间告状,备受磨难和曲折,最后在二郎神的帮助下大仇得报的故事,抨击了黑暗政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文中塑造了席方平鲜明的人物形象。席方平不畏强暴、不怕挫折、克服困难,勇敢机智,具有顽强不息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个同贪官污吏进行斗争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p>
[问答题]<p>26.巴金一再说,是他连累了妻子萧珊,害了萧珊,对此你如何理解?</p>
解析:<p>巴金在文革期间被打成“黑老K”,萧珊因此受牵连,遭受残酷折磨而生病死去,作者这样说表示了深切的怀念,突出了萧珊的死是无辜的,也突出了她死的悲剧性和时代灾难。</p><p>解析:本题考査对课文细节的把握。《怀念萧珊》是巴金怀念已故妻子的悼亡文章,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文革”中,巴金和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遭受到严重迫害,萧珊也因为是巴金的妻子,所以被“勒令”靠边劳动,并在大大小小批斗巴金的会上陪斗、受侮辱,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巴金一再说,是他连累了妻子萧珊,害了萧珊,这实际上既表达了对萧珊的深切怀念和深沉悲痛,有对因萧珊无辜受自己连累而被折磨致死的深深自责与歉疚,更有对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罪行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控诉,有对文化大革命这一时代性悲剧的深刻反思。</p>
[问答题]<p>27.如何理解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p>
解析:<p>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神权的蔑视和对于人的赞美,二是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于理想生活的懂憬。</p><p>解析:本题考查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与总结。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节选)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该剧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中最著名的作品,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剧作成功塑造哈姆雷特这一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在哈姆雷特身上成功的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一、蔑视封建神权,大力赞美和宣扬人的伟大、尊严、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哈姆雷特》中就有一段对人的精彩赞颂:“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是多么像天使!论了解是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话集中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伟大与神圣的歌颂,对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自然本性的渴望和追求。以伟大的人取代伟大的神,以人性取代神性;人的地位从神的附庸变成为万物的灵长,这是较之于以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强烈抨击揭露黑暗现实,同时表现出对于理想生活的憧憬。课文中哈姆雷特一段长长的独白中就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六、【<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理解分析</strong>】</strong></span></p><p>28.“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伤逝》中子君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p>
解析:<p>这话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女性的宣言。有两层意思:一是因自我意识觉醒而要求把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婚姻;二是对于试图干涉她追求爱情的封建守旧势力的勇敢无畏的反叛。</p><p>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塑造人物形象关键细节的理解与把握。《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小说中的人物子君有着鲜明的形象特征。作者采取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以及一些典型细节来凸显人物性格,写出了子君对自由爱情的大无畏的追求,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同时也写出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凸显了子君纯扑善良的性格。小说中,作者用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就是子君的那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p>
[问答题]<p>29.余光中在散文《听听那冷雨》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额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p>
解析:<p>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常有的爱国恋乡情感,对于祖国文字的深切感情和深刻理解。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随后就写到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p><p>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关键细节的理解与把握。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表达了两方面的思想和情感:一是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切思念,因为作者的故乡就在“江南”,作者童年的记忆在“江南”,在“那片土”上,在“杏花春雨江南”的意境里。二是作者对祖国文化的深切眷恋。“杏花。春雨。江南”包含着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方块字“雨”及以“雨”为形旁的汉字中融会的是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结晶。</p>
[问答题]<p>30.“丁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p>
解析:<p>诗中的丁香是一个姣好而忧伤的姑娘的形象,也是作者忧愁感伤情绪的象征。作者将忧愁感伤的情绪寄托在姑娘形象上,借姑娘的形象表现出来;而姑娘也因作者的情绪而具有忧伤的情绪,而变得模糊不清。主观情绪和客观形象融合在一起,铸就了丁香这一意象。</p><p>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关键意象的理解与把握。《雨巷》是戴望舒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是受中国古典诗词作品的启发。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的表现方法,这方面的作品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等。同时,丁香花又是香味浓郁的,是美丽的,这是一个美好的形象。所以在诗中,戴望舒以丁香修饰姑娘,意在突出姑娘的美丽和忧伤的形象特征,并以此象征作者自己那朦胧、美好而又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p>
[问答题]<p>31.《蜀道难》极言蜀道的艰险难行,谈谈你的理解。</p>
解析:<p>诗人极言蜀道难既是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追求,也是借蜀道言人生,曲折地说明仕途凶险,提醒入蜀友人小心在意。</p><p>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关键细节的理解与把握。李白《蜀道难》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诗歌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蜀道难》一诗的主要部分是对蜀道艰险难行的描绘,诗歌从鸟兽的感觉、行人的感觉、悲凉的气氛和直观的景象四个方面来写,在一层一层的描述中凸现了蜀道的艰险难行和雄伟壮观。诗中的蜀道,既是现实中的“蜀道”,又是人生道路和仕途的象征,所以作者这里是在借蜀道言人生,曲折地说明仕途凶险,并提醒入蜀的友人小心在意,这是本诗的主题之所在,是考生阅读掌握此诗所应该注意的地方。</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七、【<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作文</strong>】</strong></span></p><p>32.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p><p>根据所给的材料,自己命题,写一篇议论文。</p>
解析:<p>“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出自《论语》。以此为话题,作文可以从多个方面立意,有利于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谋篇布局。下面几种理解都是可以的:一、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更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二、允许别人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不推行“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霸道主义;三、善于与别人友好合作,善于协调关系。</p>
已用时
00:00:00
开始计时
暂停休息
重新计时
自动下一题(客观题有效)
答题卡0/32
单项选择题(共6道题,每道题分。)
多项选择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判断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问答题(共26道题,每道题分。)
奋斗网络:版权所有ICP证书备案号:鲁ICP备15008334号
咨询时间:全天24小时服务(节假日不休息) 统一客服热线:15153391960
登录奋斗网
创新、勤奋、坚持、团结
会员登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