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奋斗网
手机客户端    客服热线:15153391960
我的网校
山东省2008年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题数:28道 试卷类型:混合 年份:2017
若本套试卷含有主观题,针对主观题请自行参考解析评分
单项选择题(共5道题,每道题分)
1
[单选题]<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一、【<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单选题</span>】</span></strong><br/></p><p>1.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p>
A 高适与岑参
B 李白与杜甫
C 王维与孟浩然
D 韩愈与孟郊
E
F
回答:参考答案:1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文学流派类文学常识考察。盛唐诗歌,具有集大成特色的诗人有李白和杜甫,后世称其为诗仙和诗圣;另外,还有经常为人所称道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王维和孟浩然,其中孟浩然偏重田园诗,多写乡村田园风光;王维偏重山水诗。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和王昌龄。他们的边塞诗考生熟悉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2007年第13题和本题可参照复习。</p>
1
[单选题]<p>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     )</p>
A 王维
B 孟浩然
C 谢灵运
D 陶渊明
E
F
回答:参考答案:4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文学流派类文学常识考察。该题可以和2007年第13题、2008年第11题、2010年第2题参照复习。晋宋(此“宋”指南朝宋齐梁陈之“宋”)之际,山水诗大量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谢录运,大约与此同时,陶渊明则大量创作田园诗。这两个诗派在唐代得到更大的发展,具体请参照上一道题</p>
1
[单选题]<p>3.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p>
A 茅盾
B 郁达夫
C 巴金
D 鲁迅
E
F
回答:参考答案:1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文学社团类文学常识考察。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社团,其发起人是茅盾。与文学研究会同时的还有创造社等,如郭沫若就是创造社的成员。大体上说,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创造社的创作风格则倾向于浪漫主义。</p>
1
[单选题]<p>4.鲁迅的杂文集是(     )</p>
A 《坟》
B 《呐喊》
C 《彷徨》
D 《故事新编》
E
F
回答:参考答案:1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三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抬遗》等专集,学术著作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该题可以和2007年第11题相互参照复习。</p>
1
[单选题]<p>5.有“短篇小说之王”美誉的作家是(     )</p>
A 契诃夫
B 莫泊桑
C 欧·亨利
D 巴尔扎克
E
F
回答:参考答案:2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法国作家莫泊桑一生以创作短篇小说为主共创作了数百篇短篇小说,所以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其余几个选项中,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擅长写作讽刺小说;欧享利是美国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的风格被总结为“含泪的微笑”,巴尔扎克是法国的作家,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其《人间喜剧》是他创作的多部长篇小说的总称。</p>
多项选择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判断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问答题(共23道题,每道题分)
[问答题]<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二、【<strong style="white-space: normal;"><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填空题</span></strong>】</span></strong></p><p>6.《诗经》分为(    )、(    )、(    )三部分。</p>
解析:<p>风、雅、颂</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诗经》是一直以来的命题重点,这是由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决定的。2006、2007年都已连续命题。相关知识点请参考前两年真题的解析。</p>
[问答题]<p>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p>
解析:<p style="white-space: normal;">《史记》</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司马迁和《史记》也是常识类试题的命题重点,纵观这几年的试题,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体例方面,如本题就是。史书的体例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几种,《史记》是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开创了一种新的记史形式。这几年考查史书体例方面的题比较多,如2009年真题:“《战国策》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它是(     )。A.记言体B.编年体C.国别体D.纪事本末体”:2011年真题:“我国第一部由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是<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span></span><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span></span>。二、影响和评价方面,如2006年真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的评价。”此外,还应该注意另一种类型:具体作品、人物、成语故事出处的考察。如《管晏列传》出自于哪部作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一成语出自哪?等一类的选择题。</p>
[问答题]<p>8.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    )、(    )。</p>
解析:<p>论点,论据,论证</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文体常识类文学常识考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一般将散文划分为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散文等几种。议论文就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每一篇议论文,都离不开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议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p>
[问答题]<p>9.茅盾的(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实主义巨著。</p>
解析:<p>《子夜》</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子夜》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可参考2007年试题的相关解析。</p><p><br/></p>
[问答题]<p>10.徐志摩是(    )的代表人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其诗作(    )中的句子。</p>
解析:<p>新月派  《再别康桥》</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文学流派类文学常识考察。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是新月派和现代派。新月派也叫新格律派,其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他们提倡诗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徐志摩的代表诗作考生比较熟悉的有《再别康桥》等,闻一多的作品如《红烛》、《死水》等。现代派以戴望舒等诗人为代表,这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中有介绍。</p><p><br/></p>
[问答题]<p>11.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的下句是(    )。</p>
解析:<p>人比黄花瘦</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经典作品名句填空类试题。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p><p>词历来为人称颂,也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这是一首重九怀人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其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就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可见这三句的优美精佳。2009年的真题中还有涉及该句的阅读理解题考生可参看</p>
[问答题]<p>12.《老人与海》的作者是<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font-size: 14px"></span></span>(      )<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font-size: 14px"></span></span>。</p>
解析:<p>海明威</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欧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是美国小说家,189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参加志愿救护队,担任红十字会的汽车司机,在意大利前线受重伤。战后长期担任《星报》驻欧记者。发表于1926年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是他第一部成功的作品,该书被视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作者本人也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29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这是一部出色的反战小说,标志着海明威在艺术上的成熟。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晚年的力作,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4年,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洗练含蓄的新散文风格,这种风格对欧、美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p><p>《老人与海》写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描写老人治服大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反映了不轻言失败并勇敢面对失败的主题。这是一部极具寓言色彩的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含意却十分深刻。小说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实质上是整个人类的化身,他与鲨鱼的搏斗,是人与命运搏斗的象征。这个“硬汉”形象成为了海明威式的英雄的代表,象征着人类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小说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p>
[问答题]<p>13.班固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评价<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font-size: 14px"></span></span>(         )<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font-size: 14px"></span></span>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p>
解析:<p>汉乐府</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乐府是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汉代。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始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于此。同时,乐府又是一种诗体名称。起初用来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郭茂倩搜辑汉魏以迄唐、五代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模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汉乐府是乐府诗中的瑰宝,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所以班固评价它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p>
[问答题]<p>14.汤显祖是我国明代著名剧作家,《游园》选自他的剧作<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font-size: 14px"></span></span>(    )<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font-size: 14px"></span></span>。</p>
解析:<p>《牡丹亭》</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书香”家庭,早年即有文名。思想上,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反对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大力宣扬个性解放,因此在文学上他支持“独抒性灵”的主张,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坚持“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进步思想。汤显祖是明代最负盛名的传奇作家。其传奇作品中的代表作是《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由于这四部作品都有做梦的情节,因此也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汤显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就是指《还魂记》,即《牡丹亭》。《牡丹享》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与王实甫的《西厢记》齐名。</p>
[问答题]<p>15.老舍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       )的称号。</p>
解析:<p>人民艺术家</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济南的冬天》曾被选入中小学课本,话剧《茶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也被节选入中小学课本。其他具体情况请参看2007年第6题。</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三、【<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词语解释</strong>】</strong></span></p><p>16.来丕豹、公孙友于晋。</p><p> 来:</p>
解析:<p>使动用法,使之来</p><p>解析:这里考察词类活用现象,和2007年真题第18题可以互参。除了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活用外,还有三种常见的活用现象:</p><p>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杀人,臣活之。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使动用法又可以分为: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例如:不及物动词类: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p><p>二、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③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p><p>三、名词作状语。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p>
[问答题]<p>1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p><p> 直:</p>
解析:<p>只是,不过</p><p>解析:这是文言常用词意义考查。“直”在这里是副词,意思是特、但、只不过。其他的用例如:《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汉书·司马迁传》:“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颜师古注:“直犹但也。”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赵朴初《周总理挽诗》:“非敢器其私,直为天下恸。”题干中还有一文言实词需要注意:“走”。走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跑、奔跑”,如:《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而走。”杜预注:“言不敢安行。”《韩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宋王安石《阴山画虎图》诗:“阴山健儿鞭輕急,走势能追北风及。”清李渔《比目鱼·伪隐》:“用一根枯藤当了轿子,把人络在里面,抬了飞走,这叫做软座肩舆。”</p>
[问答题]<p>18.辟邪说,难壬人。</p><p> 难:</p>
解析:<p>责难,批驳</p><p>解析:这是词类活用现象的考查。题干是两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构成的句子,前后两个部分结构相同,所以根据第一部分可推断第二部分中“难”的意思。词类活用现象的相关知识本书前面已有总结,考生可前后参看。本题的题干出于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该篇目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题干中还有一个词不容易理解,那就是“壬人”,壬人就是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汉书·元帝纪》:“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贤也。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壬人,佞人也。”唐刘禹锡《华佗论》:“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寘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清钱谦益《大学士孙公行状》:“惟公之立人本朝,志在于正朝庭,清宫府,杜私门,破朋党…………善人君子亦惮其凛然,小夫壬人不寒而栗。”</p>
[问答题]<p>19.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p><p> 斗:</p>
解析:<p>使动,使…………争斗</p><p>解析:这是词类活用现象的考查。具体来说,这里是比较常见的使动用法的考查。“斗两主”就是“使两主争斗”。题干中的句子出于《汉书·苏武传》,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p>
[问答题]<p>20.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p><p>过:</p>
解析:<p>拜访,看望</p><p>解析:这是文言常用词意义考查。题干中的句子出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过在古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义项就是“拜见、拜访”,如:《诗经·召南·江有汜》:“子之归,不我过。”《史记·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仲殊长老,东坡为作《安州老人食蜜歌》者,一日与数客过之清平步青《霞外搪屑·诗话上·杨世昌》:“仆谪居黄冈,绵竹武都山道士杨世昌子京,自庐山来过予。”</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四、【<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翻译</strong>】</strong></span></p><p>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p>
解析:<p>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用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已经让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居下来。</p><p>解析:这是《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句子,《季氏将伐颛臾》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中,但见于高中语文教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句中的几个使动用法:“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两个“来之”都是使动用法,即“使之来”;“安之”即“使之安”。附《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如下:</p><p>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p><p>译文如下:</p><p>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讨伐颛臾。”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们了。那颛臾,先王曾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怕人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吸引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p>
[问答题]<p>2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p>
解析:<p>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的做法。</p><p>解析:这是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句子,《谏逐客书》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该句翻译重在考查考生判断句认识与翻译。关于判断句的相关知识本书在2009年的翻译题</p><p>中有详细讲解,请参看。二、常见文言词语:藉:借给。寇:敌人、入侵者。兵:武器。赍(jī):送物给人。</p>
[问答题]<p>23.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p>
解析:<p>普通人被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能叫作勇敢。</p><p>解析:这是苏轼《留侯列传》中的句子,《留侯列传》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这里主要考查的是被动句式的识别与翻译:“匹夫见辱”。“见辱”,被侮辱,受到侮辱。被动句的相关知识2006年真题第22题有讲解,可参看。</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五、【<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简答题</strong>】</strong></span></p><p>24.阅读《季氏将伐颛臾》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p><p>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p><p>(1)孔子的话驳斥了冉有的什么错误观点?(1分)</p><p>(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是什么?(2分)</p><p>(3)运用什么修辞手法?(2分)</p>
解析:<p>(1)这段话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思想</p><p>(2)单句表层喻义: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于柙”比喻季氏出兵侵略;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无辜受难。两句整体深层喻义,将冉有、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p><p>(3)比喻、引用</p><p>解析:本题和第十七题出自同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这里节选的一段,是冉有受到孔子责备后,企图推卸责任,孔子即予以严厉批评。他对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自我辩解当即给予反驳。</p><p>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臣子不能尽职,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尸居其位徒得俸禄。季氏将伐颛臾的僭越行为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作为季氏的家臣,有和季路应拼死进谏,若季氏不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就应辞去职务,以“独善其身”。接着,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形象地举出一个例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难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龟玉的过错吗?显然不是,应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看守人员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家臣,理应对季氏的错误行为予以劝谏,这才不算失职;然而这里冉有却想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理由搪塞以摆脱指责,这显然是推卸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在这个比喻句中,孔子第一是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有力地揭讨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其二是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同样,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辅佐季氏的冉有和季路的责任。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自己学生的严肃批评。语篇中的修辞,首先是比喻,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另外还有引用,即文中所引周任的语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p>
[问答题]<p>25.下面是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p><p>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他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p><p>(1)“我的心灵的灯”的象征意蕴是什么?(2分)</p><p>(2)作者为什么说“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2分)</p><p>(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贯穿全篇的线索是什么?(1分)</p>
解析:<p>(1)“我心灵的灯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追求的象征。</p><p>(2)因为“爱尔克的灯光在封建家庭、封建制度中已经破灭,而作者在这里看到的是希望之光。</p><p>(3)灯光</p><p>解析:巴金《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没有选入,但该文已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爱尔克的灯是欧洲古代传说:在哈里希岛上住着姐弟二人,弟弟航海去了。姐姐爱尔克每夜在窗前点着一盏长夜孤灯,用着孤灯给他航海的弟弟照路,但弟弟一直没回来,姐姐带着失望进了坟墓。虽然她的弟弟没看到爱尔克的灯,却为很多航海的船照亮了方向!这篇文章需要掌握的重点有:</p><p>第一,掌握灯光的象征意义。文中出现三种灯光。(1)旧居大门内的灯光。代表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旧家庭,象征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2)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姐弟之情,又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3)“我心灵的灯光”,象征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p><p>第二,灯光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注意:灯光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一是象征,二是行文线索)。文章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在旧居前看到大门内的灯光,联想起具有悲剧意味爱尔克的灯光,引起对自己姐姐的回忆,更清楚地认识到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对“长宜子孙”进行了评判,从而作者心中的灯点亮了,指明年轻人应该走的人生之路。文章还通过灯光突出评判的“长宜子孙”的内容,使作者的思绪与情感推进得更有层次。</p><p>第三,对姐姐回忆的作用,与表现主旨的关系。文中对姐姐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论据与结论的关系。姐姐应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却悲惨地早逝了,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对姐姐的回忆,暴露了旧家庭、旧礼教摧残青春和生命的罪恶,从反面揭示出应冲出狭小的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之中</p><p>本题所选的是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里面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p><p>(1)本段的中心思想。作者又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庭,如同18年前出走一样,走向广大的世界,追求新的生活,“我心灵的灯光区别于故居内的灯光,显示与长宜子孙不同的人生道路。</p><p>(2)如何理解“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光里照出来的”?因为可怜的姐姐已经死了,所以那灯光不会是爱尔克的灯光照出来的。另外,爱尔克的灯光具有象征意义,而我要走的路与姐姐的路完全不同,因此指引作者前进的光亮,不会是“爱尔克灯光照出来的”。</p><p>(3)“那一线光亮”是“我心灵的灯光”,象征光明,希望。</p><p>(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灯光。文中照壁上的灯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以爱尔克的灯类比姐姐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青春与生命的罪恶;最后以作者“心灵的灯”结尾,代表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六、【<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简析题</strong>】</strong></span></p><p>26.简析《苏武传》中苏武的形象。</p>
解析:<p>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不辱使命,是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卫律逼降,他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北海牧羊,他克服困难,进行自救,贫贱不能移。</p><p>解析: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苏武传》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关于苏武的形象,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他是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因为他出使匈奴被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威逼利诱却能坚守节操,不辱使命,表现出可贵的民族气节。其次,注意这一形象中民族气节的具体表现: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这体现的是他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可贵品质。面对北海牧羊的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困难,他能够设法自救,并始终坚守节操,这体现的是他的贫贱不能移的可贵品质。</p>
[问答题]<p>27.简析鲁迅《祝福》的思想内容。</p>
解析:<p>《祝福》描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她丧夫之后,被迫再嫁,再次丧夫后,为社会所不容。她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土地庙捐了门槛,但终于还是被判定为有罪,最后沦为乞丐,在一个阴沉的雪天里,结束了一生。作品通过封建礼教吃人的事实,谴责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也批判了周围群众对祥林嫂的冷漠和歧视。</p><p>解析:鲁迅《祝福》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但却是高中语文课文。这里考查考生对《祝福》深刻的思想意义的把握。《祝福》是鲁迅1924至1925年间小说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推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慘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文中作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七、【<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作文</strong>】</strong></span></p><p>28.题目:我的幸福观</p><p>要求:A.可写成小说、议论文、散文,不可写成诗歌。</p><p>B.不少于800字。</p><p>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p>
解析:<p>人的一生要遇到许多重大问题,如学业、事业、婚姻、爱情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联系着人们的幸福,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幸福,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幸福是什么,怎样追求幸福。对于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幸福是金钱?幸福是美貌?幸福是爱情的降临?它们可能都是幸福,可能都不是。对幸福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莫罗阿对幸福的定义是:幸福是人们渴望永远持续的一种境界。</p><p>这个作文题目比较常见,好处是人人都有话可说,问题在于较难出新。这样考生可以选择个适合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故事或者虚构的故事展示自己的幸福观,也可以以议论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幸福观,重点应放在构思的角度上,在构思上出新。</p>
已用时
00:00:00
开始计时
暂停休息
重新计时
自动下一题(客观题有效)
答题卡0/28
单项选择题(共5道题,每道题分。)
多项选择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判断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问答题(共23道题,每道题分。)
奋斗网络:版权所有ICP证书备案号:鲁ICP备15008334号
咨询时间:全天24小时服务(节假日不休息) 统一客服热线:15153391960
登录奋斗网
创新、勤奋、坚持、团结
会员登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