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奋斗网
手机客户端    客服热线:15153391960
我的网校
山东省2016年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题数:42道 试卷类型:混合 年份:2017
若本套试卷含有主观题,针对主观题请自行参考解析评分
单项选择题(共10道题,每道题分)
1
[单选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一、【<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单项选择题</strong>】</strong></span></p><p>1.下列文章中,以驳论为主的是(     )</p>
A 《季氏将伐臾》
B 《寡人之于国也》
C 《秋水》
D 《谏逐客书》
E
F
回答:参考答案:1
解析:<p>理解类试题,属文体类文章常识的考查。驳论是通过驳斥敌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p><p>驳论与立论一样,是一种议论和说理的方式。在进行驳论时,应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以理服人的原则。在一篇文章里,立论和驳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p><p>试题提供的四个选项,D项是考纲规定的35篇文章之一,也是最富有迷惑性的选项,因为文中有反驳,貌似驳论,但作者是从立论的角度写的,证明逐客是错误的。《秋水》选自《庄子》,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另外两篇文章出自增补课文。《季氏将伐颛臾》首先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三条理由:先王封国,说明不可伐;邦域之中,说明不必伐;社稷之臣,说明不当伐。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揭穿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p><p><br/></p>
1
[单选题]<p>2.宋代开豪放词风的词人是(     )</p>
A 柳永
B 李清照
C 苏轼
D 辛弃疾
E
F
回答:参考答案:3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四个选项提供的四位作家都是宋代词作家,而且在中学都学习过他们的作品。其中,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作的代表作家,苏、辛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作家。但苏东坡生活在北宋,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所以应该选苏东坡。</p>
1
[单选题]<p>3.以下哪位是唐朝“边塞”诗作代表诗人(     )</p>
A 高适
B 李白
C 杜甫
D 王维
E
F
回答:参考答案:1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p><p>山水诗是唐代诗歌流派,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诗歌多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p><p><br/></p>
1
[单选题]<p>4.以下哪个成语不是出自《战国策》(     )</p>
A 画蛇添足
B 惊弓之鸟
C 狡兔三窟
D 守株待兔
E
F
回答:参考答案:4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名句出处知识的考查</p><p>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不知变通,死守教条。出于《韩非子·五蠹》“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事多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出自《战国策·楚策四》,“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增补课文之一)。</p><p><br/></p>
1
[单选题]<p>5.《采薇》诗中没有表现的思想感情倾向是(     )</p>
A 对周天子的愤怒
B 对战争的厌恶
C 对和平的向往
D 思乡自伤之情
E
F
回答:参考答案:1
解析:<p>理解类试题,属文章内容及主旨知识的考查。《采薇》是教材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首篇文章,选自《诗经·小雅》,当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微,犬戎、撮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疆,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多元的感情,既有爱国的战斗激情,又有久戍边疆的忧怨。这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赋之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但是并没有对周天子的愤怒。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回答。</p>
1
[单选题]<p>6.李清照曾因三句带“瘦”的诗词而被称为“三瘦诗人”,下列不属于李清照的“三瘦”的是(     )</p>
A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B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 是人总道新来瘦,也著甚来由。
E
F
回答:参考答案:1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D项出自宋代杨无咎的《眼儿媚·柳腰花貌天然好》:柳腰花貌天然好,聪慧更温柔。千娇百媚,一时半霎,不离心头。是人总道新来瘦,也著甚来由。假饶薄命,因何瘦了,划地风流。A项出自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ní,一种兽),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B、C两项在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中出现过,B出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C出自《醉花阴》,35篇之一。</p>
1
[单选题]<p>7.下列不属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的是(     )</p>
A 香山居士
B 柳泉居士
C 六一居士
D 东坡居士
E
F
回答:参考答案:4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教材第四单元小说戏剧单元首篇文章《游园》有相关介绍。《紫箫记》全名《李十郎紫箫记》,是明代汤显祖的早期的戏剧作品,全剧共34出,根据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改编。该剧记述了李益与霍小玉动人的爱情故事。《紫箫记》是《紫钗记》的雏形,艺术成就不高,尚未形成汤显祖独立的艺术风格,为《紫钗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p>
1
[单选题]<p>8.“忽如一夜春风起,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出自岑参的(     )</p>
A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C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D 《天山雪歌》
E
F
回答:参考答案:1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名句识记类文学常识的考查。这是两句很有名的诗,中学语文课本选过,难度不大。另外三篇文章也都是诗人岑参的诗作。其中《天山雪歌》又名《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p>
1
[单选题]<p>9.下列哪首王维的诗歌体现的是初冬的幽美景色(     )</p>
A 《江汉临泛》
B 《山中》
C 《鹿柴》
D 《渭城曲》
E
F
回答:参考答案:2
解析:<p>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四首诗歌作者都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原诗如下:</p><p>《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p><p>《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p>《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p><p>《江汉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p><p>其中描写初冬景色的是《山中》,描绘了秋末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表达了诗人悲己思乡之情。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p>
1
[单选题]<p>10.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p>
A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C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D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E
F
回答:参考答案:3
解析:<p>语言类试题,属于文言实词通假知识的考查,A、B、D句均含有通假字,“共”通“拱”,出自考纲规定的35篇之一的《先秦诸子语录》;“匪”通“非”,出自中学语文课本选过的《诗经》“景”通“影”,出自王维的《鹿柴》。</p>
多项选择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判断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问答题(共32道题,每道题分)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二、【<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填空题</strong>】</strong></span></p><p>11.  (        )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p>
解析:<p>《诗经》</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先秦文学常识考查。《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是必考内容需要熟记。其时代、构成、分类、表现手法等文学常识都是应该识记的内容。《诗经》的文学常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生注意分类记忆:</p><p>一、产生时间: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二、名称演变: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三、分类: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也称国风,收录十五个地区的诗歌160篇,多是民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四、艺术手法: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具有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上主要有“赋”、“比”、“兴”,三种,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五、影响:《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p>
[问答题]<p>《左传》</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著述体例类文学常识考查。这道题属于经常考查的试题之一,是历史散文著作体例这一基本常识的考查,基本上每年都要考,重点考查对象是《左传》《战国策》或者《史记》。对于历史散文来说,历史著作的著述体例是一个主要的考查要点。从体例上分,史书可以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以及纪事本末体。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2006年填空第三小题、2008年填空第二小题、2009年选择题、2011填空题、2012年选择题、2013年选择题、2014年选择题和今年的选择题都有过相关考查,读者可参阅以上真题的解析。</p>
解析:<p>《左传》</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著述体例类文学常识考查。这道题属于经常考查的试题之一,是历史散文著作体例这一基本常识的考查,基本上每年都要考,重点考查对象是《左传》《战国策》或者《史记》。对于历史散文来说,历史著作的著述体例是一个主要的考查要点。从体例上分,史书可以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以及纪事本末体。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2006年填空第三小题、2008年填空第二小题、2009年选择题、2011填空题、2012年选择题、2013年选择题、2014年选择题和今年的选择题都有过相关考查,读者可参阅以上真题的解析。</p>
[问答题]<p>13.“天苍苍,野茫茫,(           )”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北方大草原的风光。</p>
解析:<p>风吹草低见牛羊</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名句识记类文学常识的考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该句取自这首民歌,句中的“见”读“xiàn”,是通假字,通“现”,考生默写时需注意。</p><p><br/></p>
[问答题]<p>14.(           ) 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p>
解析:<p>《木兰诗》</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名著名篇类文学常识考查。《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壁”。《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p><p><br/></p>
[问答题]<p>15.我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  。</p>
解析:<p>15.莫言</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查。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诺奖颁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山东考生须格外关注这位山东籍作家。</p><p><br/></p>
[问答题]<p>16.《天狗》节选自郭沫若的长诗 (          )  。</p>
解析:<p>《女神》</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五四时期文学常识考查。《女神》为郭沫若所作,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开创了中国新诗浪漫主义风格。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郭沫若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等。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考纲规定的课文35篇之《天狗》出自《女神》。</p><p><br/></p>
[问答题]<p>17.在我国首开意识流小说先河的作家是 (           )   。</p>
解析:<p>王蒙</p><p>解析:识记理解类试题,属具体作品文体归属类知识考察。王蒙《春之声》是我国较早的比较成功地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它打破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素的传统小说创作模式,在当代文学史上,是开先河的作品。小说成功借鉴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借助人物周围诸如声响、晃动、味道、乐曲等信息刺激,让主人公意识流动,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把那生生不息的、不可扼杀的、浩浩荡荡的生活之流,通过人物心理的旋转得到全景式、对照式的反映。这种手法的运用,突破了时空界限,揭示了主人公的心灵奥秘及时代氛围。</p><p><br/></p>
[问答题]<p>18.《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戏剧家和诗人(            ) 。</p>
解析:<p>莎士比亚</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外国文学常识考查。莎土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54首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历史剧《享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p><p><br/></p>
[问答题]<p>19.《春秋》三传是指:《左传》(               ) 。</p>
解析:<p>《公羊传》《谷梁传》</p><p>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先秦文学常识考查。《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指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又简称《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转》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p><p><br/></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三、【<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释词题</strong>】</strong></span></p><p>20.不顾恩义,畔主背亲。《苏武传》</p><p>畔:</p>
解析:<p>畔:通“叛”,背叛</p><p>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知识的考查。畔读音pàn,释义为:本义为田地的边界线,也指旁边或者角落,如河畔、湖畔、桥畔、耳畔、枕畔。古同“叛”,背叛,叛变。本句中畔是通假字,通“叛”,背叛的意思。</p><p><br/></p>
[问答题]<p>2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p><p>则:</p>
解析:<p>名:名词动用,出名</p><p>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知识的考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翻译为: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名:出名,著名,名词活用作动词。</p><p><br/></p>
[问答题]<p>2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p><p>鉴: </p>
解析:<p>鉴:镜子</p><p>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鉴,本义为盛水器,盛水以为镜子之用,所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即其功能性作用的引申。</p><p><br/></p>
[问答题]<p>23.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管晏列传》</p><p>师之:</p>
解析:<p>师之: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p><p>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知识的考查。在本句中“师之”属于名词“师”字的意动用法,可理解为“以之为师”,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p><p><br/></p>
[问答题]<p>24.姜氏何厌只有?《郑伯克段于鄢》</p><p>厌:</p>
解析:<p>24.厌:满足。</p><p>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厌通“餍”,古今字,满足。(贪得无厌)人张口,口含肉,表示吃饱,引申为满足,再引申为厌恶。</p><p><br/></p>
[问答题]<p>25.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留侯论》</p><p>所以:</p>
解析:<p>所以:用来……的</p><p>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考查。“所以”这一固定结构表达的意义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2)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3)组成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p><p><br/></p>
[问答题]<p>26.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采薇》</p><p>载:</p>
解析:<p>载:又</p><p>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虚词词义的考查。载zali:词语中"载"字有载物、有、承载、又之意,如:载歌载舞(又之意)、载客(承载之意)。"载"字有记录或年的意思时读zai。如:刊载(记录)、一年半载(年)</p><p><br/></p>
[问答题]<p>27.则将焉用彼相也?《季氏将伐题臾》</p><p>焉:</p>
解析:<p>焉:哪里</p><p>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虚词词义的考查。焉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和意义较为复杂:</p><p>1.兼词,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说明涉及到的人、事、物、处所等。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p><p>2.指示代词,通常用在及物动词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的人、事、物等。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事。</p><p>3.疑问代词,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p><p>4.语气词,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1)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公子纠死,管仲囚焉。(《管晏列传》)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管晏列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谏逐客书》)(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驳复仇议》)</p><p><br/></p>
[问答题]<p>2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p><p>见:</p>
解析:<p>见:表被动</p><p>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虚词词义的考查。见在文言文中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①看见,见面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管晏列传》)又指“拜见、谒见”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燕昭王求士》)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②见解,见识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张中丞传后叙》)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燕昭王求士》)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管晏列传》)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留侯论》)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伸冤气矣。(《席方平》)④xiàn,出现。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留侯论》)</p><p><br/></p>
[问答题]<p>2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p><p>私:</p>
解析:<p>私:偏爱</p><p>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出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虽不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但却是初中语文课文。私形声字,从禾,从厶(sī),“禾”指“谷物”。“厶”意为“自我”。“不”与“厶”联合起来表示“自留口粮”。本义:自留口粮。引申义:自己的、非公的。(说明:汉字在黄帝时代发明的时候,中国不但已经有了国家,而且是“天下万国”(《史记》记载黄帝设左右大臣,监于万国)。既然有了国家,那么农民就要交税,交出去的粮食就是公粮,自留的粮食就叫做“私”。)私作动词有私爱、偏爱的意思。如: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清·黄宗羲《原君》)</p><p><br/></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四、【<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翻译题</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span></strong></span></p><p>30.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p>
解析:<p>“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p><p>解析:本句考点有二:一是“屈”字和“辱”字的使动用法,宜解释成“使得气节丧失、使得使命玷辱”。二是“何面目”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翻译时宜后置“以何面目归汉”。</p><p><br/></p>
[问答题]<p>31.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管晏列传》</p>
解析:<p>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p><p>解析:本句考点有二点,一是“美、恶”两字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德和过错的意思;二是最后一句“岂管仲之谓乎”的之字,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宜理解成“岂谓管仲乎”,之字本身无意义,不译。</p><p><br/></p>
[问答题]<p>3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p>
解析:<p>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p><p>解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两句出自《楚辞·渔父》,是考试大纲规定的十五篇之一。安,会意字,本义是安稳,安定,安全。作疑问代词时,有两种意思,一是什么,什么地方,一是哪里、怎么,如:而今~在?~能见死不救?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还要注意这句话中的“身之察察,物之汶汶”的“察察”和“汶汶”都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宜理解成“察察之身,汶汶之物”。</p><p><br/></p>
[问答题]<p>33.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p>
解析:<p>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p><p>解析:这句话中的“而”要理解成修饰连词。“而”作为连词,“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接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主要有:</p><p>1.表示顺承接续关系,1)有时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2)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3)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以后”然后”。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郑伯克段于鄢》)</p><p>2.有时还可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通默,沉默,停止说话),则什己者至。(《燕昭王求士》)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燕昭王求士》)3.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管晏列传》)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晏列传》)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管晏列传》)。“而”作代词,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你们”。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年》)</p><p><br/></p>
[问答题]<p>3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p>
解析:<p>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是错误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荒谬的。</p><p>解析:这句话的考点是数词活用作动词:“齐”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这是中学课文学过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句子。</p><p><br/></p>
[问答题]<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strong>五、【<strong style="color: rgb(255, 0, 0); white-space: normal;">阅读分析题</strong>】</strong></span></p><p><strong>(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strong></p><p><strong>春思</strong></p><p>作者:贾至</p><p>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span style="color: rgb(0, 0, 0);"></span>李花香。</p><p>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p><p>注:历乱,形容花开极其茂盛。</p><p>35.这首诗名为春思,前两句通过哪些意象表现春色?</p>
解析:<p>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氳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p>
[问答题]<p>36.诗中前两句和后两句表现感情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p>
解析:<p>前两句表现春色美好,但是后两句表现春日作者的愁绪无法消除。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p>
[问答题]<p>37.后两句抒情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p>
解析:<p>诗中“东风不为吹愁云”’,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自己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p>
[问答题]<p><strong>(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strong></p><p><strong>我爱水</strong></p><p>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球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p><p>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p><p>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p><p>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p><p>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p><p>我曾持一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p><p>在柳荫里静听那捆捆的水响。</p><p>诗,遗忘了;花,失落了,</p><p>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光。</p><p>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p><p>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p><p>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p><p>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p><p>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p><p>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关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源脱水雾,以及激伦清光里,引人系恋。</p><p>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过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p><p>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p><p>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成了,堤边水位低了,水寥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p><p>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毎天望着这蜿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p><p>38.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惆怅”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p>
解析:<p>“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p>
[问答题]<p>39.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p>
解析:<p>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 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 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 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p><p>作用: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 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p>
[问答题]<p>4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p><p>(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p><p>(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p>
解析:<p>(1)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p><p>(2)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p><p><br/></p>
[问答题]<p>41.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p>
解析:<p>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p><p>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p><p>③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p><p><br/></p>
[问答题]<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六、【作文】</span></strong></p><p>42.请准确理解下面名句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p><p>永远面对阳光,阴影自然会抛在身后——惠特曼</p><p>要求:(1)自拟题目</p><p>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p><p>    (3)不少于800字。</p>
解析:<p>解析:</p><p>光和影”只是个象征,理解材料首先要分析其内在寓意,联系生活实际,把握“光和影”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p><p>“光”与“影”是寓意性话题,要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认识。“阳光”可以是信念、希望、勇气、成功、和谐、和平、正气、文明等,“阴影”则是困难、挫折、厄运、失败、恐怖、霸权、虚拟、腐败等。人生难免要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失败、厄运,这正是人生的阴影,对此,我们不能消极沉沦,必须心存信念、希望、勇气等,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才能赢得成功的人生。由此可以立意:要走出“阴影”,必须心存“光明”;只要心中充满“光明”,“阴影”总在脚下;向着“光明”前进,把“阴影”甩在身后等。</p><p><br/></p>
已用时
00:00:00
开始计时
暂停休息
重新计时
自动下一题(客观题有效)
答题卡0/42
单项选择题(共10道题,每道题分。)
多项选择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判断题(共0道题,每道题分。)
问答题(共32道题,每道题分。)
奋斗网络:版权所有ICP证书备案号:鲁ICP备15008334号
咨询时间:全天24小时服务(节假日不休息) 统一客服热线:15153391960
登录奋斗网
创新、勤奋、坚持、团结
会员登陆
关闭